疱疹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疱咽高发省儿童感染科罗如平主任解读最新 [复制链接]

1#

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*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该病发病率高,四季散发,春夏季是流行季节。

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*引起,肠道病*属于小RNA病*科肠道病*属,主要致病血清型为CV?A2、4、5、6、8、10、16型和EV?A71型,CV?B组1~5型也可致病,较为少见,埃可病*(Echovirus)3、6、9、16、17、25、30型也可引起此病。

肠道病*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。

发病机制:肠道病*感染人体后,主要在扁桃体、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,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、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、心脏、肝脏、胰脏、肾上腺等,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。

临床表现:疱疹性咽峡炎急性起病,常突发发热和咽痛,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,部分患儿为高热,亦可高达40℃以上,可引起惊厥,热程2~4d,可伴咳嗽、流涕、呕吐、腹泻,有时述头痛、腹痛或肌痛,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;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、食欲差,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、哭闹、厌食,个别患儿症状重,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,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、易惊、肢体抖动、呼吸、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。

局部体征:初起时咽部充血,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,周围有红晕,直径2~4mm,数目多少不等,1~2d后破溃形成小溃疡,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、软腭、悬雍垂及扁桃体上,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,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。

病因治疗:

干扰素α是皮肤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,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抗病*和免疫调节作用。局部用药使用便捷,儿童易接受,安全有效。

干扰素α2b喷雾剂:万IU/天,每1~2小时1次,疗程3~4天。

也可使用干扰素α雾化吸入:20万~40万IU/(kg·次),1~2次/天,疗程3~4天。

不常规推荐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。利巴韦林静脉滴注10~15mg/(kg·d)早期使用可能有一定疗效,但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密切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