驱车一个多小时,来到离洪泽城区最远的镇——老子山镇,再乘汽艇二十分钟,才能到达新滩村。这里四面环水,是个典型的水上村落,正如村名“新滩”一样,就是一个离镇上尚有4公里水路的滩头,在此居住的渔民群众有一千多。虽然是一个人口大村,可是上个世纪这里竟没有一名乡村医生,渔民有个伤风感冒都得折腾半小时才能到镇上就医。直到王开元学医归来,才改变了这一窘迫的状况。
今年42岁的王开元二十年如一日,扎根基层、无私奉献、敬畏生命、救死扶伤,获得群众一致好评,在洪泽区第三届中国医师节上获得“医德模范”称号。“每当看到渔民们信任的眼神、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,我心里就觉得暖暖的。”王开元说。
立志从医,解除乡邻疾苦
上个世纪愿意扎根基层、从事村医工作的人非常少。新滩村又是个偏远的水上村落,交通非常不便,更没有人愿意在新滩做村医。生长于新滩村的王开元,从小就感受到家人、村民因生病而带来的烦恼与困苦,青少年时期就立志做一名医生,为村民解除疾苦。
新滩村村民绝大多数以水产品养殖为生,经济收益好于陆地上的农民。王开元从小耳濡目染,对养殖很在行,但是他志不在此。年,刚刚19岁的王开元果断放弃了养殖业,决定从医。他报名参加了洪泽卫校乡村医生培训班,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后回村做保健医生。年参军后,医院工作,继续学医。退伍后他又花三年时间自费到淮安市卫校专业学习。学习期间,他取得了乡村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合格证、乡村医生执业证等证书。毕业后,王开元立即返回家乡,开始了水上乡村医生的职业生涯。
为了更好地服务渔民,王开元一边行医,一边刻苦钻研医学知识,常常自学到深夜。对于临床上遇到的疑难问题,他经常前往镇卫生院,向经验丰富的医生学习请教,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医学技能。
年,村民刘军的孩子手脚起红点、且口腔也有疱疹,孩子的父母很害怕孩子得了手足口病。闻讯后,王开元立即赶到孩子家为孩子就诊,并根据自己的从医经验判断,不是手足口病状,是一起常规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的口腔溃疡。经过治疗,孩子的病情很快好转。
村民们对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:“只要你在新滩,我们就有信心,就觉得安心。”
危难面前,始终坚守一线
年夏,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,新滩村的鱼塘及房屋全部被淹没,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。为防大灾之后发生大疫,镇、村共同组织成立了抗洪救灾救急医疗组,王开元被组织上任命为救灾防疫负责人。他每天划着小木船,深入每一条住家船,挨家挨户为群众送去消毒泡腾片、84消毒液,同时宣传卫生应急防控知识,叮嘱村民做好卫生消毒工作,安抚村民的不安情绪,连续奋战了30多个日夜。
同一年,“非典”疫情无情地肆虐祖国大地,王开元又义无反顾地冲上一线,每天为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,并自费数百元打印“非典”预防知识手册,发放到每家每户。两个多月内,他在每一个庄台之间不停辗转,水路行程多公里。
年新年伊始,新冠肺炎疫情来袭。作为防控的网底,王开元春节前便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,积极配合村防控人员对返乡人员进行登记,监测体温。每天清晨5点,他便开始工作了——穿上白大褂、戴上口罩、拿上体温枪和备用体温计,带上白开水,迎着湖区的寒风,开着快艇来到村民家里,给每个村民进行健康检查,给87名居家隔离返乡人员全家测量体温,叮嘱他们不去人群聚集地。他还配合镇村干部挨家挨户上船消毒,排查登记,给村民送蔬菜、饮用水、消毒酒精等生活防疫物资,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。他用党员的责任和担当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,守护15平方公里水域、名渔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
“我是一名医生,守护村民的健康是我的职责;我还是一名党员,危难面前,绝不退缩。”王开元坚定地表示。
矢志不渝,真情服务群众
爱心是一名医生行医信念,也是王开元做人的根本。多年来,王开元累计减免孤寡老人、困难户等社会弱势群体医药费近万元,对于大病就医困难户更是积极伸出援助之手。
村民杨升莲在医院确认为“脑血管畸形”且破裂出血,病情危急,需要手术治疗,而杨升莲家生活困难,更不要说支付高额的手术费用。王开元得知此情后,当场捐赠人民币元,并帮助复印求救告示,四处张贴,组织广大渔民献爱心,不日就筹集了上万元。
20年来,王开元没有礼拜天、休息日,每天24小时随叫随到,累计接诊病人6万余人次,出诊多次。全村有多少老人、谁家的老人有高血压等慢性病、谁家有新出生的宝宝、谁对头孢青霉素过敏,他都了然于胸。
“经历了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,我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我们村守好,这也是一名医生、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老党员的责任和义务。”王开元深情的说。
原标题:《德艺双星丨医德模范王开元:扎根湖区二十载服务渔民守初心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