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气温逐渐降低,有一种病又开始在幼儿园肆虐,往往半个班的孩子都被它撂倒,有些班级更为惨烈,可以说几乎“全军覆没”。霸霸麻麻们更是谈虎色变,不敢带孩子去公共场合,生怕被传染。这种传染性极强,来势凶猛的疾病就是——小儿疱疹性咽峡炎。
疱疹性咽峡炎到底有多猖獗,说个真实例子给大家听。某次在小区花园里玩儿,听见旁边带孩子玩儿沙子的几个老人聊天,有位老人说“我们家这个发烧呢”,另一位应“呦,怎么回事呀”,答“谁知道呢,前两天跟他一起玩儿沙子的一个小孩儿发烧了,结果一起玩儿完回家孩子说嗓子疼,喝水都疼,还发高烧。听说跟那孩子一起玩儿的几个孩子都发烧了”。听完这段对话,我果断带娃逃跑了……
从老人所描述的症状,我初步判断这些孩子可能就是得了疱疹性咽峡炎,这种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性非常强,避之不及。
什么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
小儿疱疹性咽峡炎(pediatricherpangina)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,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。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。常继发于急性鼻炎、肺炎、流行性感冒、疟疾、流行性脑膜炎,亦可单独发生,除咽部外,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。
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和症状
以粪-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,感染性较强,但不是传染病。好发于夏秋季。起病急骤,临床表现为高热、咽痛、流涎、厌食、呕吐等。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,在咽腭弓、软腭、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~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,周围有红晕,1~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,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。病程为1周左右。主要侵袭1~7岁儿童,潜伏期2~4天,全身症状一般在4~6天后自愈。
通常情况下宝宝会有哪些表现
一般来说初期的时候宝宝喉部会出现白色的疱疹,疼痛难忍。因为吞咽疼痛,因此宝宝食欲普遍下降,有些宝宝甚至不吃饭连水都不喝。伴随着疱疹破裂和发热,一般多为高热,会持续2-3天,整个病程持续一周左右。但不是绝对的,有些宝宝抵抗力好,可能不会出现39度以上的高热。有些宝宝食欲好,嗓子疼也可以正常吃饭喝水,因为不要作为唯一判断标准。
检查手段和诊断
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,中性粒细胞减少,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。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,近年来免疫荧光、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对病原作出早期诊断。如合并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,中性粒细胞增高,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行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致病菌。C反应蛋白和前降钙素原有助于鉴别合并细菌感染。根据临床症状一般不难做出判断。
如何区别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
从病原体角度来说,两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,疱疹性咽峡炎为柯萨奇A组病毒,手足口病以柯萨奇A组16型、肠道病毒71型(EV71)多见,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。
诊断方面,仅于口腔咽腭部位、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,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,如手、足、口、臀、膝关节、肘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诊断手足口病。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可以伴发热或不伴发热。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未见疱疹,也可以先于口腔部位出现疱疹,之后再出现手、足、臀、膝关节、肘关节等部位的皮疹。
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方法
1.一般治疗
告诉患儿家长该病的自限性和治疗的目的,防止交叉感染及并发症。注意休息、居室通风、多饮水、流质饮食、补充维生素类,并且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等。
2.抗感染治疗
(1)抗病毒药物可试用利巴韦林(病毒唑),口服或静脉点滴,口腔局部喷利巴韦林气雾剂。部分中药制剂如双黄连、板蓝根、清咽冲剂等清热解毒药品也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。
(2)抗菌药物本病为病毒感染,一般不用抗菌药物。
3.对症治疗
(1)高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,亦可用物理降温,如冷敷或温水浴。
(2)发生热性惊厥者可予镇静、止惊等处理。
(3)咽痛可含服咽喉片。
如何进行预防
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,少到公共场所,室内多通风,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。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,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。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,家长应医院进行确诊,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。
小编如是说
说一说我家宝宝应对疱疹性咽峡炎的经验吧,这种病没有特效药,通常来说低热就物理降温,高热就药物降温,让孩子体温尽量接近正常值,尤其2岁以下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最重要。其次,就是等它自愈,因为这个病是可以自愈的,病程结束,孩子可自行痊愈。所以我认为,控制体温在整个病程中是家长要尽量做到的,也不用过于慌乱。
——
注:本文为原创,转载须注明来源,否则视为侵权